审计署2013年的审计表明,在省、市、县、乡四级政府中,2010年县级政府占债务总额26.53%,至2013年6月已上升至28.18%。
该报告还揭示了在中国技术、媒体和电信产品品类中推动倡导的关键因素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BC G创造了品牌倡导指数。
各地楼市出现下滑,说明以投资、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的增长模式,已经走到尽头,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在2014全球移动金融大会上如是说。企业需要将品牌倡导纳入营销策略组合,并充分发挥积极的口碑效应来推动营收增长。审计署公开的数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在这三个推动倡导的最主要因素方面,中国移动的子品牌所获得的客户口碑要优于其竞争对手。石小敏说,今年以来,特别是五一前后,人们都明显感到楼市开始往下滑落。
楼市是最后的部分,是整个投资链条里,回收资金取得现金流的部分。在以投资为主导的模式中,楼市往往是链条上最后一个开始往下滑落的。今年前两个月,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长14.8%,超出工业企业平均水平5.4个百分点。
在部分行业增速下降,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同时,传统消费品行业发展稳定,汽车、通用设备、专用设备、医药等高端制造业生产和利润增长较快。随着简政放权、小微企业减税、工商登记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推进,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,企业创新、创业活力增强。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更加谨慎,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回落至16%左右。——治理产能过剩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。
在当前的投资结构中,制造业占34%,房地产占25%,基础设施占21%,其他服务业占14%,农业和采矿业占6%左右。——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,推进地方政府合规融资。
——与结构性减税政策相结合,积极推进加速折旧。经济增速过低,尤其是短期增速过快下滑,将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,银行的不良率明显上升,则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。预计2014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略高于去年13.1%的水平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上升。经济增长超预期回落,实体经济压力进一步向金融体系传递,与房地产分化和产能过剩相关联的金融产品风险开始暴露,影响到市场预期。
——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作用。抓改革稳投资控风险 核心阅读 当前,经济运行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潜在增速基本吻合,不宜因短期增速变化而对整个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过于消极的估计。重点关注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风险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金融产品风险,做好处置预案和政策储备,加强相关的舆论引导、风险隔离和社会保障等配套工作。在消费方面,今年一季度,消费实际增速同比上升0.1个百分点,如果剔除房地产销售下降的相关影响,一般性消费回升幅度更大。
服务业快速发展,加上经济规模持续扩大,就业对经济增速下降的适应性提高。在抓好相对慢变量的重大改革的同时,可优先启动需求侧、见效快的改革措施,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扩需求、稳增长,对刺激政策发挥替代效应的作用,同时通过换机制、调结构,有助于培育中长期增长新动力。
——加快推进短期有利于稳增长,中长期有利于调结构、促转型的重大改革措施。受终端需求不振、产能过剩、成本上升和利润偏低等因素影响,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重化工业投资可能进一步收缩。
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。就稳增长与控风险的关系而言,在潜在增速明显下降之后,维持过高的经济增长,必然会推动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张,增加地方政府债务,加大资产泡沫和财政金融风险。为此,需要特别关注并处理好稳增长与控风险、需求管理与推进改革之间的关系。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为投资增速回落,在调结构、换机制的前提下,稳投资是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。房地产增长的区域格局趋于分化,不少二、三线及以下城市供给相对过剩,库存明显增加。随着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和调整过剩产能等,局部风险开始暴露,但只要处置得当,就不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。
特别是刚性兑付惯例被打破,提升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,国债和信用债收益率分化,银行对房地产、过剩产能行业的贷款更为谨慎,表外业务收缩。信息、文化、教育、健康等新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展,消费结构逐步改善,服务业消费占比已达到40%左右。
着力推进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记者:要保持全年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地增长,您认为应当重点采取哪些政策措施? 刘世锦: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,抓改革、稳投资、控风险至关重要。——推动资产证券化,盘活存量。
在调结构、换机制的前提下稳投资 记者:您认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? 刘世锦:发达经济体的好转将增加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需求,进而拉动其经济增长,但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格局仍将维持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正常,未出现通缩迹象。
——积极化解局部风险。综合分析,预计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%左右但从早期的"中国崩溃论",到后来的"中国威胁论",再到今天的"中国第一论",国际舆论也越来越从唱衰中国,到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和责任上来。美国则处于衰退或小幅增长中。
对于这一好消息,参与这份报告研究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赞同,并且坚定地拒绝这一结论,也不希望这样的统计数据被公之于众。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不相信中国的数据,其实如果将2012年各省区公布的GDP(国内生产总值)加总,中国GDP总量将比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多出5.8万亿人民币。
自2010年以来的中国货币紧缩和主动经济减速,至少让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推后了三四年,而这种推后估计也有中国政府对美国因素的考虑。中国成为世界第一,就意味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第一,显示着全球政治经济中心由西方到东方的快速转变。
中国如果不是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紧缩货币,主动放慢发展速度的话,2014年中国超越美国不仅仅是按购买力算法了,即使按照真实汇率,中国也将大幅超越美国。中国政府的担心是另外的因素,当年日本欲超越美国的冲动引来了"广场协议",导致了日本"失去的二十年",这方面中国也值得警惕。
这一新论点引起全球各大媒体热议。另一方面,中国强调西方一直不理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决策份额太小的现实,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代表权额度等。而世界银行则是采用购买力平价法,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·卡塞尔提出的。另外中国半合法和非法的灰色和黑色经济活动猖獗,这些未能统计在内,中国实际的GDP数据要高很多。
纽约仍将是世界最高级的经济中心,美元仍旧会坚挺下去。中国则一再强调,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,人均GDP位居穷国之列。
从更大处说,是整个西方的衰落。美国丢掉了第一的位置,象征着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下降,象征着美国模式的失败。
即使全球经济危机期间,中国经济也保持着大约六七年就翻一番的高成长速度。但从常识上看,一个贸易量、钢铁产量、汽车产量、外汇储备、高等教育规模都是世界第一,而且人口四倍于美国的中国,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本身就没有什么应让人惊讶的。